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决定面向全校2023年6月1日以前在籍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举办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
竞赛形式及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申报参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 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参赛作品必须是2023年6月前2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获奖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省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竞赛安排
(一)组织发动阶段(2月下旬-3月中旬)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发动学生参与作品申报。各团总支深入宣传,在赛前组织宣讲会、交流分享或培训活动,确保学生了解活动意义和参赛方式并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
(二)作品申报阶段(3月15日前)
各团总支自行组织初赛,对参赛对象和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初审,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校赛。参赛作品须进行“学术诚信审查”,同一作者限报1项作品,每项作品指导教师不超过3名,且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各团总支报送参加校赛项目数应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1%,推荐参加校赛项目的参与人数应不少于在校生人数的10%。
作品报送材料要求:
1.作品申报材料分为纸质档和电子档;
2.每项参赛作品均须报送1份参赛作品申报书(附件1)及3份参赛作品申报书盲审版(附件72),双面打印,A3骑缝装订;
3.论文类作品须报送作品一式4份(其中须含3份盲评材料,省去学院、指导老师和参赛人员名称,且作品中不得出现以上三类相关信息),制作类作品报送说明书1份,两类作品均须附电子文档;
4.参赛的论文类作品若已公开发表,须附发表作品的复印件;制作类作品若已获专利,须附专利证书复印件;
5.参赛作品须提交《项目诚信承诺书》(附件3)及维普查重报告,重复率不得高于30%;
6.各团总支列出报送作品汇总表(附件4),包括作品序号、作品名称、类别、作者姓名、指导老师姓名等;务必按时报送作品,逾期视为弃权。
(三)终审决赛阶段(3月28日前)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发动学生参与作品申报。各团总支深入宣传,在赛前组织宣讲会、交流分享或培训活动,确保学生了解活动意义和参赛方式并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
学校将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复审,并组织专家对各类通过资格复审的作品进行分类书面盲评,评选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获奖作品,并评出入围作品中的65%获得优胜奖,其余35%进入终审决赛。
终审决赛采取现场展示和公开答辩的形式,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湖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总结表彰及宣传展示阶段(4月)
学校对竞赛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在全校组织优秀作品展示。
奖励办法
(一)奖项设置
本次竞赛按作品类别分设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同时根据活动组织情况设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二)评审办法
1.各参赛作品等次奖分别约占各类入围作品总数的3%、8%、24%和65%。
2.优秀指导教师奖授予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和取得其他突出成绩的教师。
3.组织奖总分计算方法如下:一等奖作品每项10分,二等奖作品每项5分,三等奖作品每项2分,优胜奖作品每项1分,通过资格审查而未获奖的参赛作品每项0.5分。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参赛队总积分相等,则以一等奖个数决定团体总分名次(一等奖个数多者名次靠前),依此类推至优胜奖,若每个等级的获奖个数完全相同,则名次并列。
4.日常学生科技创新宣传教育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的学院,在组织奖评分上给与额外加分,受到省、市、校、院级媒体报道计1.5、1、0.5、0.3分。针对“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展宣讲、交流、培训活动的计1分。
5.参赛作品中确认为抄袭或其他违规行为,对作者予以纪律处分,所在单位取消组织奖评奖资格并通报批评。